流淌的感官装置计划

亚里士多德将人体的感官分为5种类型——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这五种感官体验,构成了我们对周遭的世界的完整认知。这些感官体验,究竟是客观的事实,还是观念的集合?不同的感官体验,是不可替代的,还是能够互相迁移?

在「流淌的感官」装置计划中,我们不仅希望从科学艺术的角度,来探索不同物质、媒介之间与感官的联系,同时,更希望从人文社会的角度,探讨感知之间的边界,获取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

在「流淌的感官」首展中,我们重点关注听觉这一感官,并展出装置计划下的第一个新媒体装置——「听见诗」,探索文字和声音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们还记录了一些日常视觉碎片、声音碎片、触觉碎片,和大家共同分享、关注感官之间的联系。

声音画廊

感官搭建情景体验,激发情感联想与共鸣

不同的感官体验能够为我们构建相同的情绪和场景感,比如枕头的触感、流畅的曲线、手轻抚绒毛的声音,都能给我们带来柔软的体验与联想。

在这个部分,我们尝试用触觉、视觉和听觉一起表达同一个主题。观众通过手机聆听不同的声音、观察影像和画布材质,感受我们对《流逝》、《拥抱》、《破碎》三个主题的实验性表达。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性作品,激活大家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想象。

摄音

弱化单独视觉要素,看见多元感官世界

不同的感官体验共同构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当一种感官弱化,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便少了一块小小的“拼图”,少了这块“拼图”,我们还能完整地理解世界吗?

偶然的一次情况下,我们了解到盲人摄影师这个领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传统认知里,摄影是一个与视觉息息相关的行为。如果看不清、看不见,似乎就无法摄影。盲人摄影师的存在,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当一种感官被弱化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够更加充分和专注地调用其他的感官来帮助我们重构世界?

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非视觉摄影体验装置,在体验中,视觉感受被弱化,观众充当“盲人摄影师”的身份,透过装置盒子上的小孔进行拍摄,每一张照片的诞生或许都能引发一份思考:快门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被按下?

听见诗

装置的艺术化表达,听见生活中的诗意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记录了语言、包含语义,在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和声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是声音在有组织、有规则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我们是否能在与声音息息相关的「文字」和「音乐」之间,找到相互转化的方式呢?

盲文是一种用触觉感知的文字形式,它以六个凸点为基本结构,按一定规则和不同语言特点来排列。八音盒是一种机械音乐盒——音筒上的凸起随着转动将拨动音板振动发声。

「听见诗」装置利用盲文特殊的形式与八音盒的发声方式,来实现文字与音乐的转换:我们将八音盒的凸起做成可自动移动的机械结构,这些凸起上上下下形成不同点字,动态展示一首诗歌的内容,并随着装置的转动,拨动发声结构发出声音,以六字凸点的规则,形成韵律。

当观众步入空间时,装置开始运作,观众聆听装置声音的同时,也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实时声音所对应的文字内容,让我们不仅能「看到」,还能「听到」生活的诗意。

观展结束,我们还可以从展览H5的「个人中心」里查看展览相关的音频、图像,与感官建立美好的联系,唤醒对「感知」的思考。

 

「听见诗」是流淌的感官装置计划下的第一个新媒体装置,我们借由装置,看见感官之间的联系,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在未来的感官计划中,我们将会遇见更多尝试,让五感在艺术发声中持续流淌。